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期末作業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1965  出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台北
1989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學士
1993  獲德國DAAD獎學金
1994  德國法蘭克福新媒體藝術中心
1997  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媒體藝術學系碩士






個展
2008  「逝去中的風景」,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2  「T2 袁廣鳴 「人間失格」」,MOMA畫廊,福岡,日本
2001  「人間失格」,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0  「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Vol.7袁廣鳴Fish on Dish」,MOMA畫廊,福岡,日本
1998  「難眠的理由」,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2  「錯置與面對」,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聯展
2008 「時間的一次心跳:格蘭菲迪駐村藝術家聯展」,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
 「Artists at Glenfiddich 08」,格蘭菲迪畫廊,蘇格蘭 亞伯丁
「第二種視野SECOND VISION」,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SNAKE ALLEY,亞洲當代藝術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藝廊,紐約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譯」,捷克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捷克
2007 「激進意志的風格–九十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異見」,索卡藝術中心,台北
「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北京宋莊美術館,北京
「迷離島:台灣當代藝術視象」北美巡迴展,Centre A: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Art Museum of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Indiana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台灣
2006   「台北二三:二三觀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超驗的中國」,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北京
「Bitmap」,Loop畫廊,漢城,韓國
「當代風景」,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巨視.微觀.多重鏡反─台灣當代藝術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05   「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實驗空間」,廣東美術館,大陸
「幻影天堂-中華當代攝影展」,赫爾新基美術館,芬蘭
「凝視的詩意-台灣當代攝影與繪畫的多重現實景觀」,渥太華市政廳美術館,加拿大。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台灣
「以當代為名,威尼斯雙年展參展回顧1995-2003」,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2004   「穿越---廢墟與文明」,誠品藝文空間,台北,台灣
「奇想」網路策劃展─台灣媒體藝家作品選集,台北,台灣
「利物普雙年展」,泰德美術館,利物普,英國
「正言世代展」,強生美術館,康乃爾大學,美國
「奧克蘭三年展: Public/Private」,奧克蘭美術館,奧克蘭,紐西蘭
「造境 Simulation ─ 科技時代的影像詩學」,宏碁渴望園區,桃園龍潭,台灣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縣,山西省,大陸
「New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tography」,Enrico Navara Gallery,巴黎,法國
「凝視的詩意-台灣當代攝影與繪畫的多重現實景觀」,巴文中心,巴黎,法國
「時間的故事」北美館典藏專題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幻界台灣」,漢雅軒畫廊,香港
「Taipei MOMA Online」,台北MOMA畫廊,台北,台灣
「第三屆藝術家博覽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台灣
「當代科技藝術大展」,桃園縣龜山鄉,台灣
2003   「心感地帶」,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普里奇歐尼宮,威尼斯,義大利
「幻影天堂-中華當代攝影展」,布拉格國家美術館,捷克
「台灣藝術、電影、錄影節」,Lothringer13/Laden,慕尼黑,德國
「新攝影展」,漢雅軒畫廊,香港
「Assorted Asian Tigers」,Proud Gallery,倫敦,英國
「夜視‧台北」國際錄影藝術展,誠品藝文空間,台北,台灣
「25hrs Barcelona」,國際錄影藝術展,,巴塞隆納,西班牙
「靈光流匯 – 科技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Cyber Asia - Media Art in the Near Future」,廣島市立當代美術館,廣島,日本
「看不見的城市」,溫哥華當代亞洲藝術國際中心,加拿大
「Tirol Transfer」, Gallery Krinzinger, 維也納,奧地利
「造境 Simulation ─ 科技時代的影像詩學」,鳳甲美術館,台北,台灣
「台新藝術獎」,誠品藝文空間,台北,台灣
「64種愛的欲言─在SARS漫延的年代」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2   「台北雙年展2002:世界劇場」,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Translated Acts」, Museo de Arte Carrillo Gil, 墨西哥
「第二屆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2002:Luna's Flow」,漢城美術館,韓國
「浦山雙年展2002: Culture Meets Culture 」,浦山大都會美術館,韓國
「光州雙年展2002: 止 ( Pause) 」,光州,韓國
「台灣藝術全集,PartⅡ: 偷偷愛上你」,鳳甲美術館,台北,台灣
「漂浮」,小閣樓展,文賢油漆工程行,台南,台灣
「一場要命的幻象─革命是當太多仍嫌不足時」,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磁性書寫Ⅱ-光隙掠影/影像在凝視我們」,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1   「01.01:Art in Technological Times」,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美國
「Translated Acts」,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柏林,德國,Queens Museum of Art,紐約,美國
「Digital Orgy」,第三屆曼谷實驗影片節,新加坡,曼谷,香港,斯得哥爾摩
2000   「pH. 值系列展 – 酸性時代」,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數位藝術紀」,宏碁數位藝術中心,新光三越信義店,台北,台灣
「體位以外 – 中國錄像國際藝術節」,MOST 環境現代藝術館,香港
「發光的城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板橋火車站,台灣
「If I Had a Dream..... 」,Kuenstlerhaus Bethanian,柏林,德國
「水的威脅」,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卡爾藝術學院史考特藝廊、維多利亞市美術館,溫哥華,加拿大
「Technartology Part II」,史蒂芬Gang 畫廊,紐約,美國
「版塊位移」,列日當代美術館,比利時
「The New Identity Part 4 : Digital Edge」,三菱地所Artium,福岡,日本
1999   「時間移民」,台北畫廊,紐約,美國
「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中國美術館,北京
「快鏡:新中國錄像藝術」,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澳門,布拉格國家畫廊,捷克
「媒體性痙攣」,漢雅軒,台北,台灣
「傳奇-藝術逗陣:九九峰當代」,南投草屯,台灣
「1999科技與人文對話」,新光三越信義店,台北,台灣
「磁性書寫-唸唸之間/紙上作品專題」,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8   「台北市第二十五屆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雲彩與泥土的對話」,誠品藝文空間,台北,台灣
1997   「ICC1997媒體藝術雙年展:傳播與無法傳播」,東京,日本
「伊通公園台北市立美術館聯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1996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1995   「光州雙年展1995:資訊藝術」,光州,韓國
1994   「福井第三屆國際青年媒體藝術展」,福井,日本
「科技與藝術」,國立藝術學院,台北,台灣
「伊通公園基金籌備展-無可描訴的未知」,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3   「亞熱帶植物」,台北誠品藝文空間,台中臻品藝術中心,台灣
「台灣90』s新觀念族群」,漢雅軒,台北、臻品畫廊,台中,台灣
「停頓世界-影像專題展」,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2   「國際青年藝術展」,巴黎大皇宮,巴黎
「KITCH-愛的禮物」,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0   「再製的風景」,漢雅軒,台北,台灣
1989   「三人展」,皇冠藝文中心,台北,台灣

得獎紀錄
200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展覽補助
2000  評審特別獎,第1屆「數位藝術紀」,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1998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展覽補助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
1997  台北獎,台北市第二十五屆美展,台灣
1993  首獎,台北縣第5屆美展,台灣
  德國DAAD獎學金
1989  金穗獎,第13屆優等實驗錄影藝術,台北,台灣
  金帶獎,第2屆優良文化錄影帶,台北,台灣
1988  佳作,13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台北,台灣

公共藝術
2005  迪化污水處理廠-泳池的聯想
2004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時間的移轉
2000  台電試驗所-點子
2000  南港捷運昆陽站-Around
1999  萬華地下月台站-光影的軌跡,數位畫廊

閱讀更多請案以下↓




逝去中的風景-蘇格蘭

 一開始影片中鼓聲緩緩的帶入→樹林→釀酒廠→自家→釀酒廠→
自家→宴會→麥(金黃)→有鼓聲的場景→麥(綠)釀酒廠→,麥(金黃)→樹林→
自家(5點24分50秒)→ 樹林→釀酒廠→自家→宴會→有鼓聲的場景沒其他人)→
鼓聲的場景(有其他人)→自家(5點24分51秒)→宴會→樹林→宴會 結束。
-------------------------------------------------------------------------------------------------------------
文 / 袁廣鳴

A day is an idea, a year is a philosophy.

蘇格蘭的夏天實在是這裡最好的季節,舒服的陽光加上冷冷的空氣,以至於對時間及事物的感受變的較緩和但卻更清晰起來,每天自然醒來,非常從容的在偌大的廚房準備早餐,一邊吃著一邊從廚房的觀景窗戶望著整片綠油油的草地上的毛牛們,懶洋洋的吃著永遠也吃不完的草,這片草原與電腦微軟視窗的標準桌面的草原長得一模一樣,剛開始還有點不太習慣處在這彷彿虛擬的實境中。

一般國際上的駐村分為申請及邀請,各個駐村待遇及時間也各有不同,因為我教書的關係所以只有在暑假的駐村才有可能成行;而格蘭菲迪的駐村不接受申請而是邀請,時間的安排就只是在暑假,約6月至9月之間,藝術家可以決定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台灣藝術家的邀請主要由伊通公園畫廊負責人也是藝術家的陳慧嶠推薦數名藝術家,主辦單位最後再決定邀請名單。陳慧嶠是格蘭菲迪駐村的第一位受邀藝術家,之後分別為2006年的吳季璁及2007年的姚瑞中。2007年底我被通知受邀至格蘭菲迪駐村,因剛辦完個展「逝去中的風景」(伊通公園畫廊),經過前幾位去過的藝術家的詢問之後,發現本計畫算是世界上待遇最好的駐村計畫之一,他們提供每位駐村藝術家一萬英鎊的費用,這還不包含機票及三個月獨棟別墅費用與水電開銷等,創作的方向也沒有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留下一件駐村期間所做的作品供格蘭菲迪藝術基金會典藏及配合展覽。待遇高檔,要求簡單,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暫時抽離台北的繁忙生活步調;得知駐村地理位置有如台灣的清靜農場一般,所以一些科技性的材料及零件購買較不方便,於是行前先將我的MacPro、螢幕等拍攝及剪輯用的家當先快遞(FedEx)過去 。

2008年6月從台北到香港至倫敦轉機來到亞伯丁(Aberdeen),再從機場坐了約一百公里往西的車程,總算到達這座僅有二千多人的道夫鎮(Dufftown),我所住的別墅有2個客房、一個書房,門口正對著是著名的貝爾凡尼(Balvenie)古堡,旁邊為整片金黃色的麥田,後門廚房一群群毛牛然後森林,整個酒廠可聞到陣陣麥香、酒香撲鼻而來。

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劃自2002年舉辦以來,今年已邁入第七屆,累計了五十三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2006年之前皆由約聘策展人克勞蒂亞(Claudia Zeiske),從全球各地合作的策展人推薦名單中挑出七至八位藝術家,雖然大部分為視覺藝術家但也有文學及音樂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去年策展人約聘到期後,則由安迪(Andy Fairgrieve)接手所有駐村事物。今年除了我之外,尚有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奈及利亞)與蘇格蘭本地藝術家共七位藝術家,都是在各自領域中的傑出成熟藝術家,例如奈及利亞籍的英國藝術家是一位以肖像藝術著名的藝術家,曾受邀畫過奈及利亞總統及英國女皇。

整體而言,藝術家們生活氣氛和諧、加上主辦單位絕不干涉藝術家們的創作,但還是不禁納悶這整個由商業私人公司所架構出來的藝術駐村的純度到底有多少?經過格蘭菲迪總裁彼得.高登(Peter Gordon)的藝術家晚宴的邀請之後,發現彼得對於不論是古典藝術或當代藝術的了解及品味不會輸給專業的策展人,令藝術家們無不感受到企業家對藝術的熱忱與尊重。在無後顧之憂下,藝術家無不專心創作,作品質地均佳,駐村期間的聯展皆廣受好評。而且,一旦整個夏季結束後,他們並不會就此忘了幾個月前與駐村藝術家所共享的歡樂時光,還很積極地維持與各國藝術家的關係,希望長期舉辦些相關的文化活動,作為格蘭菲迪駐村計畫的延伸。

格蘭菲迪至今仍是蘇格蘭高地唯一擁有自己的水源及種植大麥的農莊,及自己打造木桶自己鑄造銅製蒸餾器的酒廠。經過糖化、發酵、蒸餾、陳年,最後裝瓶上市,「長時」釀造的含意,此時我才能深入進去,而這與我目前對於「日常」及「消長」的創作方向一致,於是我開始拍攝酒廠內的不同場景,藉由細鋼纜固定在所有拍攝地點的2端,攝影機的運動隨著鋼纜從一端滑向另一端,如同掃描的方式將畫面盡收到作品中,最後也是花最多的時間,在電腦前面如同修行一般再將鋼纜一一修掉,並解除畫面晃動等細節。拍攝的內容,有住處後方的森林、我在廚房洗碗、當地年輕人很high的跳著蘇格蘭舞、樂手吹著傳統的風笛等影像,而其中貫穿整個影片的人物以負責所有藝術家駐村、外表如同龐克同時也是個專業鼓手的安迪為主軸,因為安迪似乎是脫離整個穩定結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

駐村的尾聲,在展場看著自己的錄像作品,鏡頭完美地、穩定的直線來回穿越這些人事物,近2個半月的製作時間,心想,如果還有機會,我會再來的!

逝去中的風景 - 經過



文/ 鄭彗華Amy Huei-hua Cheng 策展人 藝評家

〈逝去中的風景〉三銀幕裝置是以三台固定於纜索上的攝影機,以直線動態運鏡拍攝其居家和周遭環境的幾個場景:他結婚之後的新家、新家旁邊已呈廢墟狀態的無人住所、住家旁的森林,以及他開車至台北市中心所行經之路。攝影機本身運動的速度被刻意突出,「動態式」地紀錄日常生活,其所製造的感知經驗猶如使觀者跟著攝影機以另一種速度「穿過」生活內在的片刻,這兩種時間的行進交錯似乎產生了「對片刻時間的透視」-「穿過」某個正逝去中的瞬間。

從破落的廢墟到生活起居的居家空間(妻子在屋裡講電話、父親獨自練習舞步…),再到叢草蔓生的樹林和驅車疾速駛過的道路連續影像,觀者也從中感受到似是象徵生存與消逝的交替發生和循環,「消逝中的風景」是一個「進行式」,而非「過去式」。更進一步,居家情境讓人感到溫暖,而廢墟、樹林、車子的速度又提醒著一種暗藏著對未知和危險的潛在焦慮。這讓人聯想到袁廣鳴早期作品中的一貫特質:對自我存在狀態的質疑和焦慮,這似乎仍潛藏於他的意識和創作基因裡。只是在新作中這樣的焦慮不再是被直接處理和呈現的主題,而以一種更隱誨和迂迴的方式從不斷的移動中迸發。袁廣鳴說這和他現在的生活狀態有關,「以前作品都是關於個人、自己,這次延展到周遭的人事物,…因為這些年生活劇烈改變。…我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感到滿意,但也同時有種隱藏的焦慮」他說。這穩定和諧的日常生活正隱約透露著某種關於「正在逝去」的潛在寓意。

以「時間」為基底,這次的影像還帶有更多的電影感(filmic),或說一種幽微的微小敘事或戲劇性。他談到這個和傳統錄影在著重媒材裝置的開發、觀念性、儀式性的面向十分不同,他捨棄這些並轉身面對單純的影像本身,他感到自己是同時游走於電影和錄影二者的特質之間。袁廣鳴提問:「若不局限在電影院中的電影,或枯躁的錄像,那影像還有什麼可能?」這本質的命題總在不斷蘊釀和透過媒介而發酵,〈逝去中的風景〉重新展現片刻經驗以及挑戰影像的力量,不應全然歸功於技術的開發,它實則更來自於無法取代的生活感受和經驗,並最終以其提練出由「影像」轉換和產生出來的深度和回響。





逝去中的風景 - 經過Ⅱ




逝去中的風景 袁廣鳴躍生死

文 / 吳垠慧
清晨天矇亮的海、沉浸夢鄉的小孩、寧靜的居家、已逝父親的書房場景,攝影鏡頭下是家人共處的平靜時光畫面,沒想到一下子又快速切換成無人高速公路上飆速的轟隆聲,先前的平靜變成令人緊張的窒息感。藝術家袁廣鳴新作《逝去中的風景—經過Ⅱ》,九分鐘的影像在記憶、當下與未來往返跳躍。
四十六歲的袁廣鳴是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領域的台灣藝術家之一。他睽違四年後推出個展「在記憶之前」,展出九件新作,呈現記憶與當下對峙的狀態。
二○○九年袁廣鳴迎接第一個小孩出生四個月之際,遭逢父親胃癌病逝。「我面臨新生老去的強烈衝擊,看著小孩讓我想像著未來,又試圖從記憶中尋找父親。」《逝去中的風景—經過Ⅱ》遍呈他現身處強烈情緒反差下的探索。
二○○四年袁廣鳴與妻子在靠近三芝的社區建立家庭。他們的住宅原本是廢墟,費了一番心力整修,現已成一家三口的溫馨家園,然而他家兩旁仍是無人住宅。其中一幢原是私人俱樂部,內部破壞殆盡。 「從詩意廢墟到幸福家居、生死的消長,都環繞在我的日常當中。」
錄像裝置《逝去中的肖像》是袁廣鳴與妻子的肖像投影,兩人肖像從模糊逐漸清晰,就在最後半秒最明晰的時刻,投影中斷。此時畫布上因月光粉吸收光能,影像得以殘留片刻後又漸漸褪去。
記憶也與當下有關,「它在時間軸上來回掃描並與想像同時發生,我們不由自主發揮想像力,嵌補在記憶的隙縫之中。」


城市失格

複製都市的肖像―袁廣鳴的「失格」作品系列
撰稿:岩切澪(藝評寫作/亞洲藝術文獻庫台灣研究員),2002


在讀過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譯版之後,袁廣鳴表示他並非十分喜歡這本小說。但是,這個書名卻深深地吸引了他。當然,對於使用中文的人而言,要理解「人間失格」其中每個單字的意義並非困難之事。然而,這段文字當中,似乎又隱含了對於其實體難於掌握的不確定性,也正因為這個不確定性,使得這句話帶有一絲飄忽的美感,進而吸引了藝術家的注意。

中文的「失格」(dropped frames:又稱為「掉格」),為利用電腦處理動畫時的編輯用語。失格現象指的是由於CPU的處理速度等問題,造成原本每秒應該有30張的畫面(frame)少掉了幾張。日文稱之為「コマ落ち」(komaochi)。
袁廣鳴在「失格」這個專有名詞與他的作品創作過程之間找到了接點。觀者很自然地看著無人無車的街景,一時之間完全沒有察覺到它的奇異之處。可是在這張照片之中,就像構成動畫的無數張畫面一般,藝術家從耗費兩個月時間所拍攝的300張以上的照片中選出70張, 再利用拷貝及拼貼的手法重新予以組合完成。

袁廣鳴重複地提到「複製」這個概念。「只是,班雅明的時代所謂的複製指的是copy,現在則是clone」。
也就是說,這個街景乃是利用數位科技所複製出的複製(clone)城市。就像我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一頭複製牛看起來就是一頭普通的牛,這幅乍看之下毫無異狀的街景,如前所述其實是經過各種處理過程所製造出來的。可是,從畫面中我們幾乎不可能判讀出這個過程。當我們觀賞某種繪畫作品時,可以透過其筆致了解藝術家創作時身體的運動,或是辨識出雕刻作品表面上的手掌及手指的痕跡,這些東西在這件作品中完全被排除掉。另外,人、車…,所有會動的東西或生物,皆從這個複製的街道中被切除掉。在這裡生命感的喪失具有雙重的意義。

有如朗誦一篇詩作,當我凝視這座以緩慢速度,漸漸浮現的沉默街道時,一個念頭突然顯現腦海:這個街道,一切所有眼睛能見之物皆為真實,同時,一切也只不過是一種被加工過的表層意識。

延展在清澈明朗的青空下、隨處皆清冷乾澀的都市肖像,以一種完美無暇的美感,嘲笑雙眼的不精確。變裝的現實以一種似夢非夢的冷冽景緻令人折服。

我們活在此處,
任誰都無法逃離此處。
















※ 場景分別是西門町、忠孝東路、立物普,有人的那場為修改的原照片。


感想:袁廣鳴的作品一直讓我覺得在探討人生無可奈何的掙扎與掙扎過後的空虛,一再的重複審視廣鳴的作品就會再體悟
到另一種想傳達的訊息,就像人本無目標,而是自己在尋找目標一樣,而且是無止盡的尋找。
在「逝去中的風景」一系列的影片中更人感到如此,場景來回探討,慢與快的交錯,就像人生上的喜怒哀樂後留下的空虛。
留下了什麼?留下沒什麼。

「城市失格」的作品也訴說著這樣的氛圍,大家熟悉的城市就是人來人往,熱絡依舊。
雖然每天都是人潮洶湧,但如果扣除了不認識的人後,城市還剩下幾人?場景依舊嗎?
扣除了不認識的人數後,城市不再是城市,這個城市,失格了。

廣鳴想要傳達的訊息非常的多、複雜,眼中和內心看到的兩極刺激著我們的感官與思考,
給了我們即是那樣,又不是那樣的感覺。

「逝去中的風景II」中,廣鳴失去了父親,這讓廣鳴想要尋找父親之前的身影。
翻開照片、開起錄下的影像然後得到五味雜陳難以講明的感受。
像是告訴著我們:
我找到父親了!
我看到了,但...也不是真的看到,
我知道父親存在著,但...也不存在了,
時後不早了,父親怎麼還沒起床?該叫父親起床了。
天冷了,多穿點,爸。
。。。
等等的思想瞬間的迸出,讓人說不出的心情。

廣鳴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在表現人生的感慨,讓無可奈何從無形變的有形了,
看完廣鳴目前的作品或許就會認為 無可奈何 就是這樣吧?!
當然,廣鳴還會再繼續有新的作品,也期待廣鳴用其他方法來呈現這樣的感覺。

1 則留言: